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感染对象: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其中,住院病人与医院工作人员为主要感染对象;

感染分类:(主要三类分类方法)

第一, 按感染部位分类:

       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系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第二, 按病原体分类: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

第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发病机理:任何感染都是致病微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感染也不例外,一方面,病原体寻找一切机会和途径侵入人体,并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排出代谢产物,损害宿主的细胞和组织;另一方面,人体启动其各种免疫防御机制,力图将侵入的病原体杀灭,将其连同毒性产物排出体外。两者力量的强弱和增减,决定着整个感染过程的发展和结局。

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道插管、内窥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又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降低了病人的免疫功能。加之医院中人员密集,有各种感染疾病的病人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于是医院内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医院的空气、物体表面、用具、器械等处皆可存在。这样,处于抵抗力低下的各种病人,又活动在微生物集中的环境里,时刻都有遭受医院感染的危险。

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分类:生理性免疫低下,病理性因素,侵入性治疗和检查,药物所致免疫受损等

院内感染人群分布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住院时间长者;手术时间长者;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院内感染地区分布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率有很大差异,通常认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肿瘤血液病科,烧伤科等。不同级别、性质及床位数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级别愈高,医院感染发病率愈高;大医院高于小医院;教学医院高于非教学医院,主要是因为前者收治的病人病情重,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和侵入性操作。地区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

院内感染时间分布: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也有报道冬季发病率较高,夏季发病率较低。

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对于外源性感染,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于内源性感染,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

预防与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

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

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

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